中国基本实现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
2020-10-19 16:38:00

长江商报消息 如果要问什么出行方式是最快的,答案无疑是航空出行。快捷、高效、机动性好、资本技术密集、运营成本高是航空物流的典型特征。

在中国民用航空局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运输和通用航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运输航空在速度、质量、效益方面稳步快速提升,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比重逐年增加,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继续保持自2005年以来世界排名第二的位置,并逐年缩小与第一的差距。民航综合实力位于国际前列,基本实现了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

运输机场将达241个

据民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截至2019年末,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9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5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1%、10.7%和4.6%。旅客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比重由“十二五”末的24.2%提升至33.1%。

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定期航线5521条,国内航线4568条(包括港澳台航线111条),国际航线953条。境内通航城市234个。国内航空公司从境内66个城市通航65个国家的167个城市。境内航空公司从30个城市通航香港、19个城市通航澳门、49个城市通航台湾地区。

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完成547.6亿吨公里、2.8亿人次、476.5万吨,同比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56.7%、56.4%、87.4%。国际航线方面,目前客运共有105家航空公司(19家国内公司、86家外航)通航55个国家,每周计划执行290班左右。货运共有75家航空公司(18家国内公司、57家外航)通航44个国家,每周计划执行2100班左右。

“十三五”以来,31个新建、8个迁建、34个改扩建小型枢纽或非枢纽机场项目建成投产,其中有50个位于西部地区、边境地区或贫困地区,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计“十三五”末,新增41条跑道、588万平方米航站楼、2264个机位,新增容量约4亿人次,总容量达14亿人次;完成新建、迁建机场43个,全国运输机场数量增加到241个;颁证和备案通用机场数量达313个。

着力推进枢纽建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机场建设方面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460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约26%。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7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

截至目前,我国传统通用航空企业509家,运营航空器2913架,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81.1%和30.3%。2019年,传统通用航空运行106.5万小时,比十二五末增长36.7%。“十三五”期间,无人机新业态迅猛发展,网上注册开展通航作业的无人机企业超过9700家,商用无人机超过12万架。2019年,云平台注册无人机运行125万小时,今年1-8月,达到141万小时。空中游览、跳伞飞行服务、执照培训等大众娱乐和消费类项目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民航局将在持续增加机场数量、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着力推进枢纽建设,全面构建由3大世界级机场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10大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和非枢纽运输机场组成的,覆盖广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环保的现代化机场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民航业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极有潜力的行业。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人群、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以及让飞机更加舒适和高效的先进技术,持续推动着航空出行的巨大需求。而快速增长的电子商务和快递市场将使航空货运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推动力。包括地面和货物运行服务、维修和工程服务、飞行运行服务、等航空服务市场也将快速发展。